中國人的世界記錄,中國的一致性,中國科技發展停滯之謎,飛矢不動
2008年06月11日
主持:蕭若元、梁錦祥、Eddie
林 行 止 專 欄 (05/06/2008): 「香菸」改變他的一生
「讀書界」不會陌生的英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溫徹斯特(他那二本寫牛津字典如何編彙成書的著作《讀書人》大都翻過罷),五月初有新書《一個愛中國的人》(Simon Winchester:《The Man who Loved China》, Harper)面世,該書副題是「一個解開神秘中國之謎的怪誕科學家的神奇故事」。這位愛中國(和中國女性)的怪誕科學家,便是大名鼎鼎的劍橋生化名宿兼無師自通的漢學(中國科學技術史)家李約瑟(Joseph T.M. Needham, 1900-1995)。
李約瑟很早便以對胚胎學的研究在學術界闖出名堂(二十五歲編輯專書、三十一歲出版專著),他的象牙塔外生活亦多姿多采,比如駕跑車以時速九十里在劍橋的橫街窄巷飛馳、「對所有漂亮女性都一見傾心」、去極左傾有「紅色牧師」之稱主持的教會做禮拜(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參加天體會(第一次和後來成為他太太的女朋友外遊,清溪游泳時她和衣下水他則裸泳)、積極身體力行參與左傾政治活動、熱衷摩裡士(Morris)土風舞(此名之得,是因為此舞由北非摩爾人〔Moorish〕傳入),這是一種舞步簡單、舞衣奇特的集體舞,大都以手風琴伴奏,李約瑟因此學會拉手風琴,並且對摩裡士舞在英國的歷史作學術性研究(於一九三五年國際民族舞蹈大會上宣讀《摩裡士舞和劍舞在英國的地域分佈》的論文;有興趣者可上YouTube看個真切),加上他精通法語和德語(十歲時在其父書房中死啃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F. Schlegel的《哲學史》而通德文;十二歲在法國鄉間小住而通法文),是少有在象牙塔內外均有所成的學者。由於他在多方面有「突出表現」,加上熱心投入社交和政治活動,三十歲左右已有現代伊拉斯莫(Erasmus,荷蘭大儒,文藝復興的健者)之稱,亦為他慢慢成為行為怪異(eccentric)的英國紳士的伏筆。不過,他的「故事」,筆者以為從他與南京金陵女大生化系研究生魯桂珍的情緣寫起,「可讀性」較高。
魯桂珍是一位南京知名藥劑師之女,仰慕李約瑟夫婦在生化學上的成就,放棄美國多家大學的獎學金,於一九三七年五六月之交乘船經倫敦於八月底抵達劍橋(和她一起赴英的另外二名研究生王應睞和沈詩章,都經李約瑟指導而有所成,沈當上耶魯教授,王則因發明人造胰島素而成名),在基斯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接待她們的是李約瑟太太也是魯女士在南京已敲定的「博導」李大斐(Li Dafei,原名Dorothy Moyle Needham, 1896-1987),她的研究專業是肌肉結構(一九七二年出版獲行家高度評價的研究肌肉運動的《肉機器》〔Machina Carnis〕),這本來也是魯桂珍專修的科目。當她安頓停當後,依照李大斐的指示,當天下午便去見研究院(霍金斯生化研究院,霍金斯爵士已七十六歲,很少過問院務)的實際負責人李約瑟。魯桂珍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她預期會見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哪知出現在她面前的是一位長髮英俊(刊本書頁四十三於三十七歲時在實驗室拍的相片,李約瑟有點像荷里活巨星格里哥利伯)、充滿活力、身材修長、四肢發達且態度溫文爾雅的學者。筆者認為魯桂珍的描述並不真實,因為她在南京時熟讀他們夫婦的論文,對英國報刊的有關消息亦不放過,斷然不會不知道李約瑟不是白髮衰翁的……。李約瑟的學養、外貌和與生俱來對女性的慇勤和細心,令魯桂珍一下子被他迷住了(instantly captivating);非常明顯,李約瑟對她亦有同樣的好感,「二人產生吸磁作用」;魯那年三十三歲,看相片不算「美人」,卻有「成熟少女」的風韻。魯桂珍獲分配住在走廊另一頭的房子,和李約瑟的遙遙相對。
一九三七至三八年冬,同處一迴廊的李約瑟和魯桂珍墜入愛河。住在校外的李大斐對這段戀情清楚瞭然,她所以處之泰然,和她在智性上崇拜乃夫及個性冷若冰霜有關,他們三人在學術上有共同興趣(三人經常在劍河畔酒吧飲酒抽菸討論所學),亦是原因之一;雖然李大斐能和魯桂珍「和平共處」,但很快便把這個學生交給李約瑟指導。應該一提的是,李約瑟和他一妻一妾(魯默認「妾」的地位,她和李大斐相處是「妻唱妾和的和諧」〔concert of concubinage〕)以及他眾多女朋友都無所出,在避孕藥仍未普及的年代,這種出人意外的事實,皆因醫生診斷他的「精蟲不足」!
一九三八年二月一個潮濕的晚上,李魯在前者那間研究室兼寢室纏綿,「精疲力竭」(energies being spent),雙雙赤條條在床上休息,約瑟如常點燃二支香菸─李是手不離煙的煙蟲、魯亦是資深菸民─遞一支給桂珍的同時,突然請教她:「請告訴我 cigarett的中文怎麼寫?」桂珍當然寫給他看,cigarett變成fragrant smoke,撩起好奇心,從這一刻起,約瑟便愛屋及烏,迷上中文,自此在其情婦指導(及後來正式拜劍大中文系教授捷克籍的Gustev Haloun為師)下,經常通宵達旦苦學中文!
‧李約瑟的中國情緣.之一
<<轉載自信報>>
林 行 止 專 欄 (06/06/2008): 行程三萬里深入瞭解中國
三十年代後期,日本軍隊瘋狂蹂躪中國,而英美等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前保持中立袖手旁觀,令中國孤立無助,此時「抱不平」的歐美知識分子開始積極串連、集結力量,尋找幫助中國的辦法,李約瑟便是其中活躍分子,他曾專程從劍橋趕去倫敦參與「救中國抵制日本貨」的遊行;當日本飛機集中目標轟炸上海、武漢、南京、天津和廣州的高等學府時,同情中國的英國知識分子尤其是思想左傾的,更是義憤填膺。
一九三九年,已和李約瑟同居年餘的魯桂珍赴美國參加第六屆太平洋地區科學大會(並有意在美國工作。李約瑟鼓勵她這樣做,一來對她的事業有幫助,二來他想藉此多訪美國),其時李約瑟高調「反日支中」已成為英國知名的公眾人物。這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牛津和劍橋一班學者在牛津一名神學教授家裡開會,聽取剛剛考獲牛津哲學博士學位的羅忠恕(一九○三─一九八五;回國後曾任華西協和大學文學院院長。溫書說他是牛津教授,不確)大談戰時中國教育界的苦況,與會學人人人動容,會議遂決定派遣一位不怕冒險犯難且熱愛中國文化的學者,赴中國瞭解情況,同時帶去一些中國急需的「教材」,以示英國學者對中國同行的同情與支持。這個訪問中國的任務,幾經轉折,最後落在並未參加是次會議的李約瑟肩上。對李約瑟和魯桂珍來說,這實在是喜出望外的大喜訊。然而,以當時的條件,尤其是中國正處戰亂之中,安排「學人訪問」並非當務之急,英國外交部和中國外交部數度書信往返之後,至一九四二年初,才由英國文化協會科學部主管寫信通知李約瑟,說「最高當局」已批准他去中國。
李約瑟去中國前,有三件事令此次原本的目的在向中國學人「送溫暖」的訪問,變成李約瑟探討中國科技發展之旅,此行更具意義,對李約瑟後半生起關鍵性作用,且大大提高中國在世界文明上的地位。這三件事是,第一、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自然》雜誌向他約稿,要他寫對中國的印象。第二、赴中國前,他飛紐約會魯桂珍(在加州開會後,她於加州大學當生化研究員,因花粉症不得不轉往哥倫比亞大學任職),請教她有關中國種切;李約瑟學習中文後,在魯桂珍「薰陶」下,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古代科技發展產生濃厚興趣,和她商量後,決定以「十五世紀開始中國科學發展何以停滯不前」(這便是現在人人知道的「李約瑟的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為中國行研究重點;魯桂珍幼承庭訓,對中國科技發展至十五世紀便中止的謎團,縈繞於心,李約瑟亦深有同感,而且探討愈深興趣愈大,遂決定趁訪問中國作縱深探索、實地考察。第三、當年英共機關報《工人日報》(Daily Worker)對這位「未曾繳過黨費的同路人」去中國,十分興奮,希望李約瑟能去拜會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供領袖;《旗幟晚報》為這位「世界最優秀生化科學家」訪問中國大做文章,當作英國頭等大事報導;中國駐英國大使顧維均為他餞行,英國政府亦予全力支持,著名的英國學者如赫胥黎(生物)和韋斯理(漢學)都約見他……。在距今約七十年前,特別是中國正處日軍炮火下,李約瑟訪問中國確是轟動一時的大事!
英國政府對李約瑟此行的重視,可從當局派出一名武裝的英皇信使(King's Messengers,正職是當政府機密文件的信差,遇有重要人物外訪,則充當貼身保鏢)陪他搭飛機以策安全(該書第三頁;但在七十一頁,則說此人迎李約瑟於昆明機場)、他抵達昆明時英國駐當地副領事在跑道上迎候可見。李約瑟於四二年十一月下旬從倫敦出發,至翌年三月底才抵達目的地重慶,當年旅行之困難,不難想像。
從一九四二到四六年在中國期間,李約瑟以設於重慶的「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身份在未被日軍佔領的內陸,作了十一次「遠征」,路程長達三萬里左右,二倍於紅軍的八千里「長征」(外人均持此說)。李約瑟作這麼多的遠行,目的有四,其一為向在艱苦環境下堅守科學工作的學者打氣;其二是親手送上一些這些科學工作者急需的物資如試管、放大鏡、小型發電機、望遠鏡及若干實驗用的化學藥物(李約瑟後來形容自己有如聖誕老人);其三是宣揚大英國威,戰後英國對華影響日大,與李約瑟此行有間接關係;其四是加深英國對中供的瞭解,作為英共同路人,李約瑟很快便與在重慶的周恩來建立友好關係。
李約瑟精通中文,說「過得去的南京腔普通話」,對中國的一切迷,令他在廣泛旅行中,更易與和他接觸的政學二界重要人物建立友誼關係,因而知道不少一般外國人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中國事務。雖然李約瑟肯定不是英國間諜(一如他不是繳費的英共黨員),但他遇上了不少間諜,如以寫《南中國鳥雀》出名的鳥類學家J. Caldwell,當時便是美國中情局的「僱員」,而曾任香港總督的麥理浩,和李約瑟在福州見面時的身份是英國間諜(溫徹斯特指麥理浩其後能進入外交部最後出任香港港督,是轉型最成功的間諜),因此縱使李約瑟沒有直接從事間諜工作,他和圍繞他身邊的英美間諜(當然是以記者或外交官身份出現)的交往,於閒聊間透露他與中供領導人及國民黨高官的談話內容及在各地的見聞,是免不了的,而這些內容,不少是職業間諜求之不得的秘密! ‧李約瑟的中國情緣.之二
<<轉載自信報>>
林 行 止 專 欄 (11/06/2008): 科技發展突停滯千古之謎今未解
去週六(六月七日)《經濟學人》評溫徹斯特這本書,方知九月才在英國出版,而書名改為《炸彈、書籍和指南針─李約瑟和中國千古之秘》,書名提及的三種發明,查這本書附錄詳細開列中國科技發明的年份表,從投石機(trebuchet)拋出的炸彈發明於公元一一六一年、第一本註明出版日期的書籍見於公元八六八年,而「磁力導向」指南針在公元一○八八年發明,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千百年!十六世紀前中國是世上最先進的國家,是毋庸置疑的,何以此後停滯不前,漸漸落伍,正是李約瑟窮半生之力尋找但無圓滿答案的「難題」;事實上,這個問題李約瑟提出後,研究中國科技發展已成為「顯學」,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學者都想找出中國科技發展突然中止的原因,有人歸咎於僵化的官僚制度、缺乏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思想上的一統化……,可惜迄今尚沒有共識。
李約瑟在敦煌發現第一本印刷的《金剛經》,在剛被地震破壞的都江堰見識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先進,還有開鑿運河的技術以至天文學的成就等,在在令李約瑟對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中國三萬里「遠征」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結識了竺可楨和傅斯年等知名學者,從各地收集蒐羅了大量豐富的文獻和文物,以外交郵包寄回劍橋,由於數量太多,英國使館要請示「層峰」才獲授權「專案處理」。
李約瑟從親身考察及歷史文獻中證實十五世紀中葉前我國的科技發明獨步天下,令世界對中國的印象改觀,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沒有科技只有農業和園藝因此認為中國人愚昧沒有科學頭腦的想法,開啟國際學者對中國科技史的重視和研究,為中國人爭光,他因此既受知於國民黨政權,獲蔣介石頒賜最高勳獎褒揚;中供領導人亦對他優禮有嘉甚至對他「言聽計從」(據說一九七二年,李約瑟正在中國訪問,突接毛澤東約見的電話,原來毛和他談北京的交通問題,他說劍橋人多騎單車,交通因此甚暢。至此毛便說,那麼我們便採單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強調這只是傳說,但足顯二人的交情)。
可是,思想左傾,加上對中國「古文明」覑迷,令李約瑟把熱愛中國的感情傾注在新中國身上,做了一些不見容於西方世界的事。一九五二年他領導一個外國科學家調查團(獲毛周隆重接見),深入民間,查察美國有否在韓戰中使用細菌武器,得出肯定性結論,與當時西方的主流觀點認為「韓國戰場上的細菌戰痕艫是中、蘇合謀偽造」,背道而馳,李約瑟在西方世界因而受盡排擠,在五十年代麥卡錫(J.R. McCarthy)清共期,美國不准他入境,在英國則成為學界敬而遠之的人物,這種不友善的環境也許促使李約瑟「不聞世事」埋首於讀中國古籍和寫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研究助手」為時在劍大三一書院任研究員的王玲)於一九五四年出版,大獲好評,李約瑟終於獲選基斯書院院長(七十五位院士中四十五人投贊成票)……,隨覑《中科史》陸續出版(一九九五年他去世時一共出了十七卷,其學生或其他學者續其未了之志,至今已增至二十四卷;筆者手上的一至八卷,為八十年代台灣翻印版),李約瑟聲譽日隆,和覑名左傾劍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一樣,他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至八九年六月四日的「天安門事件」等都不置一詞,雖為學界和傳媒冷嘲熱諷,但他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光芒蓋過一切。一九八七年基斯書院成立「李約瑟研究所」(前身為以他的藏書為基礎的基斯書院東亞科學史圖書館;現在有多位華籍研究員),李約瑟必須四出籌措經費以補書院撥款之不足,一九八六年來港,好友康繼弘女士(Mary Lam)集合一班好友即席捐款約合二十五萬美元……。一九九二年英女皇在白金漢宮親手賜以「南書房行走」(Companionship of Honour)榮銜(經濟學家海耶克亦獲此殊榮)!李約瑟已成為英國國寶。
李約瑟和其元配李大斐的夫妻關係,是所謂「開放式結婚」(Open Marriage),即維持夫婦名份但在性關係上可以「各自快活」;李約瑟夫婦在各自的專業都有建樹(是第一對先後獲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的夫婦),三十年代後期遇上魯桂珍後,李約瑟才半途出家,改治「漢學」。李大斐一九八七年底以九十二歲高齡在家無疾而終,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五日,八十九歲的李約瑟和八十五歲的魯桂珍在基斯書院小教堂結婚。過了五十一個沒有名份的年頭,魯女士終於守得雲開,成為李約瑟夫人,可惜在婚後八百餘日的九一年深秋,便跌碎臀骨而入院,十一月初獲准回家,但於是月二十八日安詳謝世。魯桂珍死後,她在南京、加拿大和美國的遠親寫信給李約瑟,要求分享她的遺產,因為他們聽聞魯女士有一個「小心管理」的投資組合,但李約瑟根據她的遺言,把「付給律師(為應付這些遠親他請律師寫了不少信)後所剩無幾」的遺產捐作慈善用途。
魯桂珍逝世時,百病(「脊柱側凸」、柏金遜症等)纏身軀體佝僂變形但頭腦清醒(也許這和他聽魯桂珍的勸告長期每天飲一包人參茶有關)的李約瑟已九十有一,一生未離開過女性的他,此時倍感寂寞,寫了三封求婚信,結果俱為收信人回絕;其中一封寫給時學顏(一九三三─二○○一;他寫信時教授也許已去世),細心的讀者當知時教授曾任港大藝術系主任,她謝世時她的學生時任本報文化版編輯梁冠麗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為文悼念,時博士的紀念文集二○○七年出版,本報文化版於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有李世莊的〈學術的沉重—時學顏教授的中國藝術史論文集〉,評介時教授的藝術觀。李約瑟與時學顏年齡相差三十三歲,但溫書說李約瑟七十年代中期曾與時學顏「打得火熱」,幾乎要鬧離婚與時結婚……。
李約瑟去世已十多年(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宿舍」安然去世),相信他的學術傳記(溫書覑重他的「生活」)稍後會出版;他對中國的貢獻極大,而他 實在熱愛中國,據「李約瑟研究所」所長C. Cullen對記者表示,李約瑟的遺言是他確信中國會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文化傳統的大國,必將對世界文化再次作出偉大貢獻!」‧李約瑟的中國情緣.三之三
<<轉載自信報>>
Zeno's Paradoxes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aradox-zeno/#AchTor
Achilles 的腳跟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sm/sm_15_05_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