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2010.09.06 Part1[劉慧卿,成龍,深圳歷史,胡主席深圳講話]

劉慧卿,成龍,深圳歷史,胡主席深圳講話,深圳的前路

2010年09月06日
主持:蕭若元、慢必、靳民知



深圳,你被誰拋棄?
時間:2002-11-17 來源:人民日報BBS論壇 作者:我為伊狂
--------------------------------------------------------------------------------
2002年10月12日,深圳,陽光明媚。
蓮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深邃,步履矯健……
蓮花山下,第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隆重開幕。這一年一度的高交會不但是深圳市全力以赴的重要經濟活動,同時也成了深圳市的一大節日和勝景。每屆高交會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湧入會場,不少人就是為了看一個新奇。不過,與往屆相比,今年的高交會多少讓深圳人有一點沉重,因為不久前傳出消息,在深圳本土發展起來的兩大高科技企業——中興和華為擬把總部遷往上海!在中國四大通訊設備商「巨大中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之中,中興和華為在這個稱呼中雖然靠後,但這兩大企業的實力卻居於前列。作為深圳的兩大骨幹企業,中興和華為對有志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深圳可謂意義重大,因此,無論中興和華為要「棄」深圳而去的消息是真是假,都足以震撼直插雲霄的賽格廣場。

對於深圳來說,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險於上海宣佈,將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投資20億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廈,據稱這座大廈「約有交通銀行大廈和中銀大廈合起來大小」。這聽起來好像是深圳企業北上擴張,但據業內人士稱,平安保險的核心業務部門已基本遷往上海,包括不久前遷出的的集團投資管理中心,平安保險已經「金蟬脫殼」——公司實際上已遷往上海,但名義上的總部還留在深圳。2000年以來,關於平安保險欲遷上海的傳聞一直不斷,平安保險也似乎特意避開這個話題,在「遷都」問題上採取了低調的逐步轉移策略,因而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令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有媒體披露,招商銀行遷址上海一事正在全面論證之中。儘管「遷都」消息馬上被招行高層否認,但招商銀行似乎也在實施和平安保險相同的策略,逐步脫「殼」。早在去年,招商銀行已經把信用卡中心遷至上海,經過一年的良性運作,招行信用卡中心將於2002年12月1日正式向全國發行貸記卡。招商銀行同平安保險一樣,都是深圳本土發展起來的金融企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之後都成為在國內有影響有競爭力的大型金融企業,而且招商銀行還是深圳市排名第一的納稅大戶,因此招商銀行總部如果遷往上海的話,對深圳的打擊可想而知。
金融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如同地王大廈和賽格廣場一樣,支撐起特區經濟的絢麗天空。招行和平保,是深圳金融產業的龍頭;中興和華為,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骨幹。如果這四大金剛脫「殼」而去,深圳的金融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無疑被釜底抽薪,深圳還能有未來嗎?縱覽風雲的地王大廈和賽格廣場還能風光依舊嗎?
除了這四大金剛的「遷都」傳聞外,還有一些已經是事實但似乎不重要的消息——中信證券總部擬回遷北京,去年才在深圳成立的漢唐證券總部已遷往上海,另外,全球500強之首的沃爾瑪在未來一段時間沃爾瑪將會把採購總部由深圳北遷到上海。沃爾瑪「遷都」不但嚴重打擊了深圳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的信心,而且給深圳吸引外資的努力潑上一瓢冷水。眾所周知,跨國大公司在深圳設立分公司的本來就很少(一般都會選擇上海、北京、廣州以及細部的成都),更不用說地區總部了。因此,如沃爾瑪真的再將採購部遷往上海,那將對深圳構成巨大壓力。實際上,近年來深圳引進的外資雖在增長,但主要還是來自香港的資金,統計顯示,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對深圳的投資呈遞減趨勢。
一江春水向東流,各路人才也隨潮流而動,把目光投向長三角地區。90年代以前,深圳及其周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曾是各路人才爭相湧入的熱土,導致中西部省市一度有「孔雀東南飛」之怨。目前深圳雖然仍是就業熱點城市,寶安北路的人才大市場雖然依舊是人頭攢動,但深圳對人才的吸引力卻已今非昔比了。最近的一份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表明,上海與北京是大學生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學生將上海作為第一就業目標,北京以27.67%居第二位,深圳以12.13%位居第三。當然,深圳現在人才引進目標趨向高級。80年代,深圳依靠各省市調進人才成就了一個現代化的特區,90年代深圳著力引進重點大學人才迅速發展了金融業何高新技術等產業,21世紀深圳將重點引進海外留學人員以推動深圳的二次創業和發展。為此,深圳推出了引進海外人才七大舉措,著力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到2002年9月30日為止,深圳市共引進了751名海外留學人員,這個數字在去年全年引進人才總量283人的基礎上已經翻了一番,顯得形勢很好。但上海、北京、廣州似乎對「海歸派」更有吸引力。正在建設人才高地的上海,是「海歸派」首選的城市。2001年,上海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比上年增長了95%。在此落戶的近2000家「海歸派」企業,幾乎佔據了全國「海歸派」企業的半壁江山。到今年9月,上海就已吸引海外留學人員3萬多人,同時期的北京和廣州吸引人才的勢頭也很猛。對於這種情況,業內人士認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吸引力不如北京、上海,是由於這兩個地方的跨國公司更多,導致人才聚集效應。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深圳對面的香港人普遍希望北上上海、北京工作。據香港政府最近對香港市民的一項調查表明:70%的香港人願意降低10%左右的薪水到內地工作,44%的香港人選擇上海,9%的人願去北京,選擇廣東的占22%,上海成為港人首選的城市。據說,在香港有一句流行的話——你多久沒去上海了?
顯然,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和人才正把目光拋向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在這場關於21世紀經濟話語權的競爭與高級人才的爭奪之中,深圳顯然已經落於下風。沒有了政策優勢,又受制於經濟地理條件,深圳的這種劣勢在競爭中越來越明顯。
深圳,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曾經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經創造了諸多奇跡的經濟特區,曾經是光芒四射的年輕城市,但到現在似乎已黯然失色。
為什麼要拋棄了深圳?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深圳?

歷史的選擇
為什麼要拋棄了深圳?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深圳?
1979年,共和國百廢待興,但春寒猶料峭。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激昂時代,只有改革,共和國才能看到希望的田野,只有開放,共和國才能展開春天的故事,而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在哪裡呢?鄧小平注意到南海邊的這個小漁村,就在這裡劃了一個圈。這個圈的份量和意義不必多說,但在當時卻引起了爭議。創辦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和突破。然而,國內對辦特區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搞資本主義。爭論的結果是經濟特區還是要搞,但要與作為社會主義主體的內地隔絕開,於是在深圳特區邊上樹立了一道水泥牆,以此隔開經濟特區和內地。這道水泥牆就是香港人和深圳人所說的二線關(深圳與香港之間為一線關),深圳人對於這道關有愛有恨,下面我們再詳細來談它。
時代選擇了深圳,但也只有深圳才能擔當時代賦予的重任。深圳,毗鄰香港,以這個地理優勢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的確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只有兩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達地區(澳門太小,經濟也不發達),那就是香港和台灣。廈門具有面向台灣的地理優勢,在1979年7月與深圳、珠海、汕頭同時被國務院確定試辦經濟特區,但廈門與台灣之間大海相隔太遠,交通不便,地理優勢顯然不如水陸相連的深圳和香港,而且廈門當時還是軍事前沿陣地,不像深圳口岸一直和香港保持著緊密來往。可以說,深圳命中注定要成為一個開創中國新時代的幸運兒。事實上也是這樣。到20世紀末,人們回首中國經濟特區20年的發展里程時,發現中國五大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中只有深圳特區的發展最好,深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廈門和汕頭因走私而元氣大傷,珠海至今仍在吞嚥當年重複建設的苦果,海南則飽嘗了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帶來痛苦。
但是,深圳特區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深圳特區的建設是從蛇口開始的,從荒山野嶺的「蛇口」起步,其中之艱辛可想而知。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建立之初,建設者們喊出了一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但就是這個在現在深入人心的口號卻在當時招來全國一片抗議之聲。現在中央電視台正在播出的《激情年代》就反映了這段真實的歷史。現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依然屹立在蛇口工業區,依然成為特區精神的標誌之一。到了1984年,深圳特區已經初具規模,但海外媒體這時候卻說中國經濟特區就是建高樓大廈,同時國內對特區是否成功的疑問不斷,對於中國是否需要辦特區仍不能理解。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鄧小平去南方,特地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特區。經過考察,他對特區的成就表示滿意,並分別為三個特區題詞,給深圳的題詞是:「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此後,關於深圳發展道路的爭論才逐漸淡化下來,深圳也打破了從前依靠外貿出口的產業格局,在繼續發展以輕工、服裝、手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體的「三來一補」工業外,開始和中國科學院合作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從此開始了嶄新的發展,於是有了現在的康佳、賽格、華強、飛亞達和華為等。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再次就特區發表講話說:「現在我可以放膽地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懷疑都可以消除了。」
深圳經濟特區是成功的。多年來,深圳不但為香港順利回歸祖國、盡早實現深港銜接,作出了巨大貢獻,發揮了任何其他地區所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成功地擔負了窗口和試驗田的作用。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後,深圳又開始了新的騰飛。80年代,160米高的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創造了「深圳奇跡」;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廈又以「九天四層樓」創造了新的深圳速度。現在,深圳為完成深港銜接的歷史任務,正在繼續快速運轉。80年代深圳建立了第一家中科院與地市合辦的深圳科技工業園,科技園在建設早期一時間成為國內各地建設高新技術園區的藍本;90年代深圳成功舉辦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時代的變遷
但是,1998年以來深圳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發展活力逐步下降。其原因首先來自河對岸、海那邊的香港。
香港,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成功地從製造業主導經濟體系轉型至服務業。在這個過程中,香港不僅是深圳出口的主要對象,也是深圳的最重要海外投資來源,而且香港人也是深圳消費的主力軍。香港對深圳的投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而且由於近年來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對深圳的投資呈遞減趨勢,香港對深投資更顯重要。在消費方面,香港人紛紛北上置業、娛樂極大地促進了深圳消費。在深圳有個笑話,說深圳對港人消費頗有微辭,認為港人不僅抬高了深圳的房地產價格,而且也提升了深圳「小姐」的身價,對深圳人消費不利。另外,近年深圳方面一直竭力促進深港之間24小時通關,以更方便港人北上消費,但香港方面反應冷淡,二者矛盾隱約可見,但也顯示了港人北上消費對深圳的影響。出口、消費以及投資是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套馬車,而在深圳經濟的三套馬車中香港都顯得舉足輕重。
自1997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一蹶不振,其中香港四大行業表現尤甚。過去十多年來的地產泡沫不但令香港經濟急速增長,同時也導致租金及薪酬上升,削弱了香港作為金融及服務中心的競爭力,尤其在金融風暴後表現更為突出。回顧香港的經濟狀況,自1974年至1997年間,二十多年來香港從未出現過通縮,但自金融風暴後,消費物價便一直持續下調,增長比率由正變負,於1999年8月更出現負6.1%的新低,目前香港業界陷入40年以來的最低潮。儘管深圳依托國內良好的經濟形勢,經濟還能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但香港經濟的持續低迷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在逐步擴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從局部試驗性的階段開始向普遍改革推進。搞市場經濟、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已經成為全中國的要求,不能再把優惠局限於幾個特殊的區域。而這也意味著,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經濟特區正在越來越失去其特殊性。儘管每一個經濟特區都不願意放棄其特殊性,但它們仍然不能不接受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現實:經濟特區在中國的歷史使命已經完結。加入WTO後,「經濟特區」似乎更沒有存在的理由,因為經濟特區是與WTO的精神相違背的。可見,在對外與對內開放的雙重壓力之下,經濟特區的存在已經喪失了重要的政策基礎,窗口作用顯著下降的深圳難以再享有特殊政策和照顧,來擔負改革試驗田的重任。此外,深圳需要直接面對來自國內其他城市的競爭。然而,對深圳經濟打擊最大的還是2000年深圳交易所停止發行新股,導致深圳的資金流量減少,直接影響了深圳金融業以至整體經濟的發展。

資本的興衰
「深圳經濟特區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也是金融業大發展的歷史。」
這是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黃麗滿同志在2002年09月26日的講話。這個評價很到位,而且可以進一步說,深圳經濟特區這12年(1990-2002)的發展歷史,就是金融業大發展的歷史。金融業已經成為深圳經濟的一根台柱。
說到深圳的金融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招商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
作為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先行者,招商銀行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招商銀行由招商局出資人民幣一億元,於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在深圳蛇口正式掛牌成立。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截止2001年12月底,招行總資產已逾3000億元,累計實現稅利逾231多億元。在英國《銀行家》雜誌「世界1000家大銀行」2002年度排名中,招商銀行位居第273位,已經超過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中等規模水平;在《歐洲貨幣》1999年度「亞洲最大100家銀行」排名中,招商銀行"股本回報率"居亞洲銀行業首位。招商銀行以不足國內銀行4?的從業人員、2?的機構網點支撐了約1.6%的資產規模、約6%的效益,以「科技興行」的發展戰略在中國銀行業確立自己堅實的地位。如果連招行「遷都」了,深圳人的失落和傷感可想而知,因為不知道深圳的奮鬥目標在哪裡。
深圳發展銀行成立於1987年12月28日,是建國以來歷史上第一家向社會公眾公開發售股票的商業銀行。作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深發展的成立在深圳金融發展的地位在這裡不再多說,值得一提的是深發展的成立也是深圳股市發育的重要開端。老一代的深圳股民幾乎都是從炒深發展走進股市的,也從深發展上賺到第一桶金,當然,那時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也沒有幾隻股票。
然而,作為中國大陸兩家證券交易所之一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時間卻一直裹雜不清,讓許多研究中國證券發展史的人一頭霧水,各種正式資料都基本上是這種說法:深圳證券交易所於1989年11月15日籌建,1990年12月1日開始集中交易(試營業),1991年4月11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並於同年7月3 日正式成立——一共四個時間,到底是哪一個?反觀上海證券交易所,其成立時間卻是相當明確的,1990年11月26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開業。為此,到底誰是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各界一直爭執不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由於中央發展證券市場的態度已經明確,深滬兩地開始籌建兩家交易所基本上是同時的。由於深圳毗鄰香港的原因,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國貿大廈籌建時完整借鑒了香港聯交所的一套做法,在時間倉促且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大家也不可能做出大的修改,因此深交所受香港聯交所影響的痕跡很深,比如上市掛牌、交易規則等,甚至連深交所使用的四位股票代碼也與聯交所一脈相承,直到現在才改為6位,與上交所一致。而同期上海籌建工作非常艱難,不得已只好前往深圳,從國貿大廈把深交所的一套搬過去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上交所規則與深交所基本一樣,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過上交所還是把股票代碼改成6位的了。雖然深交所的籌建工作走在了上交所的前面,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卻在11月26日批准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而深圳暫被擱置,並且上交所宣佈在12月19日正式開業。這個消息對日以繼夜籌建深交所的工作人員可謂是一個沉重打擊。為此,當時的中共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在國貿大廈的籌建現場決定,不管怎樣,深交所一定要在12月1日開始營業。就這樣,深交所領先上交所18天開始營業。草創之初,兩個交易所就為爭第一而不可開交,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次開業之爭就此開啟了兩個交易所在其後長達十年的競爭序幕。
此後十年,深滬交易所在大盤走勢、上市公司服務以及市場成交額上全面競爭,兩地券商、機構以及政府部門等各為其主,最後甚至連兩個交易所都不惜違規介入,結果加劇了兩個市場的波動,加大了市場風險。1995年3月上交所成交額開始大幅超過深交所,風光一時。此時深圳交易所開始在硬件上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使交易系統更加完善安全,同時提高「軟件」質量,為上市公司提供周到的優質服務,結果吸引各地新上市公司選擇深交所作為上市地。這樣,1996年8月開始深交所成交額開始全面超過上交所,此外,據美國彭博資訊的統計,1996年深圳股市以174.92%的漲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軍寶座……至此深圳交易所不但稱雄於國內股市,而且以最大成長幅度笑傲全球!這個時期不但是深圳證券業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也是深圳最得意最風光的時期。這個時期,也使「老大」上海英雄氣短,耿耿於懷。深交所成交額超過上交所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98年1月, 由於1997年後中國證監會不再讓企業自主選擇上市地點,而是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規定,這樣上交所在98年才開始緩過氣來,趕超深圳交易所。
成交額之爭尚未見平息,深滬兩地關於「創業板」的爭奪又開始了。1999年,風險投資概念火爆全球,納斯達克市場瘋狂上漲,開始創造「一夜暴富」的資本神話,為此上海和深圳這兩個科技產業發達的城市開始爭奪設立中國的「二板市場」:兩個城市不斷舉辦研討會,請專家宣傳風險投資——更重要的是論證自己更有資格設置「二板市場」。當時的候選城市還有武漢、北京等。到2000年上半年,形勢明朗,深圳在角逐中勝出。但這個勝利未必時好事,業內人士普遍擔心,深圳取得創業板資格,很可能是對未來把深圳主板併入上海的一個補償。果不其然,2000年,世紀之交,證券市場關於深交所即將併入上交所的傳聞一時甚囂塵上。97年以來這種傳聞一直就有,但這次似乎是真的:統一的結算中心在上海成立,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也有這種表示……看來人們的擔心要成為現實。
經過10年的發展,金融業已經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其產值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5%左右,而金融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支撐作用卻不可等閒視之,另外深圳金融業的利潤佔全國四分之一弱,而上海則為四分之一強(其他地區共佔一半)。有統計顯示,2000年以前坐飛機進出深圳的人員中,就有30%的人是從事證券業的!如果深圳的主板市場遷往上海,那不僅意味著大量資金的流失,直接動搖深圳的區域金融中心地位,而且還將影響到特區二十年來的經濟成就,即使有創業板但因在初創之時也難有規模和作用,因此深圳經濟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2000年的夏天是深圳市最難熬的一個夏天。據說,深圳市主要領導都在北京「陳情」,力陳撤銷主板對深圳經濟的利害關係。最終,深圳艱難地取得了主板暫時不並往上海的承諾,但也付出了代價,即深圳證券交易所從2000年9月開始不再發行新股。目前看來,這個代價是值得的,而且深圳當年力保主板的努力也是非常有遠見的,因為直到現在,創業板也未能開設。不過開設了也未必能成功,除了美國納斯達克創業板成功了外,其他國家的都不成功……中國是否需要開設創業板,直到今天仍有爭議。
由於深圳不發行新股,深滬兩個交易所不再有成交額上的競爭,也因為兩個交易所最終要合併,其競爭也就不再有意義,兩個交易所誰先誰後(成立)的問題也就煙消雲散,正所謂「相逢一笑泯恩仇」。回想起來,當年深圳在金融業上展開如此激烈的爭奪不是沒有原因的。深圳在上一個世紀在金融領域的爭奪不僅僅是「面子」之爭,而應看作是金融話語權之爭,經濟主導權之爭。有學者指出,20世紀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危機並沒有突出表現,而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則不斷發生,這種情況說明金融產業已經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經濟危機更多地以金融危機地形式表現出來。誰掌握了金融資本,誰就能在經濟競爭中佔有優勢。因此,作為一個沒有傳統工業基礎、資源相對缺乏的新興城市,深圳希望從金融服務業來把握經濟制高點。當然,意圖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自然也要搶佔國內金融業的主導權。兩個城市在上個世紀的競爭自然不可避免。
不過,主板停發新股還是對深圳經濟產生了不利影響,2000年以後深圳金融業的地位就日呈下降趨勢。事實上,此前深圳就已呈現兆頭。1998年人民銀行機構改革,設立九大分行,作為金融重鎮的深圳卻未能佔得一席,深圳市人民銀行被劃為廣州分行之下的一個中心支行。在這個趨勢下,人們不禁要問,深圳的金融業到底應向何方發展?不管答案如何,有志於全球化發展的招行、平保等金融企業開始把目光瞄向上海。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積累, 上海已經為金融機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環境,上海在人才、市場和資金的優勢日益顯現,而且在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上海還將是中國金融企業走向全球金融舞台的平台。目前金融機構扎堆的現象在陸家嘴已成氣候:原三峽證券改名為亞洲證券後,正式將註冊地由宜昌遷冊至上海,並在浦東高檔商務區租下了一棟物業,作為公司新的棲息地;天一證券將公司下屬資產管理部等業務總部已全部移師上海;原先在開封安營的富友證券也選擇了將上海作為註冊地;去年年底在深圳成立的漢唐證券,也於今年三月將國債業務管理總部、資產管理總部、投資管理總部等三大業務部門移至上海……自2001年以來,共有數十家券商、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或變更註冊地、或以大規模遷移核心業務部門的方式,在上海「安營紮寨」,估計未來會有更多金融機構進入陸家嘴。上海正成為各類金融機構爭相進駐的熱土。
因此,對於招商銀行、平安保險這些準備走向國際舞台的金融企業來說,上海是必爭之地。當然,在搬遷問題上在深圳發展起來的招行、平保似乎頗多顧忌,不能像外資企業那樣來得直接了當。實際上,真正關係到企業發展壯大的問題,誰還有那麼多所謂的「深圳情結」?對於沃爾瑪來說,上海在地理、商業地位等方面均居主導,對其長遠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他們一定要攻克上海。外資撤出的事例並非個別現象,一些在深圳的外資金融機構,在重新評價中國市場之後,也在逐漸從深圳撤出,如德國德累斯頓銀行較早前就由深圳撤出,遷往他們認為更有希望的上海市。作為國內企業的佼佼者,招行、平保以及中興、華為難道不會明白這一點?
此外,上海市政府在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中也展開了主動攻勢,有意向讓一些商業銀行總行逐步聚集上海,並出面與一些銀行高層進行過實質性商談。其中,招商銀行即是上海市政府力邀對像之一。郎有情,妾有意,在這個崇尚自由戀愛的時代,誰能阻止有情人終成眷屬呢?
也許在金融業的發展上深圳不會再向上海叫板了,但現在問題在於,深圳是否必要成為一個區域性金融中心?在這個問題上,國內金融界有人認為,深圳的資源有限,長遠來說不可能靠房地產和製造業去跟其他城市競爭,深圳的未來必須走服務業,與香港攜手構建服務華南和南亞地區的區域金融中心是最佳選擇之一(深圳市商業銀行行長王驥就持這種觀點),但是作為國內的區域金融中心,深圳的條件顯然不如廣州,如果與香港攜手似乎沒有必要。如果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深圳金融業的實際上折射出了深圳經濟的尷尬,即地緣經濟的局限性——夾在香港和廣州之間,香港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廣州則是華南的門戶,珠三角的樞紐,而深圳呢?因此,儘管特區光環籠罩下的深圳躊躇滿志,但拔劍四顧卻一臉茫然:何去何從?

時空的輪迴
誰拋棄了深圳?深圳人可能會有滿腹的牢騷,認為是中央拋棄了深圳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央決定開發浦東以來,人們似乎覺得上海在發展上總能得到政策上的「照顧」和「扶持」,而作為特區的深圳卻被「忽視」甚至被「限制」。的確,上海這些年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中央的大力支持。在「九五」期間(1996-2000),上海市的基建資金達到2274億元,超過前40年總和的兩倍。這是極驚人的數字,錢哪來呢?上海市政府2001年全年收入只有1300億元,若僅靠市政府的資金,沒有中央政府撥款及其他優惠政策,根本不可能連年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以吸引外商投資。但是,在深圳特區已經享受了十幾年的特殊政策後,經濟已經有了相當基礎和規模,深圳繼續享有特殊政策卻是不合理的。因此深圳人自己也明白,給予特區的政策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
誰拋棄了深圳?從地緣條件和時代背景來看,深圳近年來競爭力下降是因為處在時間和空間的不利地位,但這是深圳被「拋棄」的表面原因所在,因為時空因素的限制,是一個經濟系統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無法迴避的問題,而深圳特區卻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表現出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卻是有更深層次原因的,那就是深圳過去22年的發展更多是得益於政策傾斜和優惠,而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也沒有確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
1.國有經濟改革遲緩。據有關統計,到去年底,深圳市仍有半數以上的國有企業沒有真正放活。值得注意的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存在政策障礙,一些政府部門一遇到政策障礙就束手無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國有企業和政府不敢冒改革的風險,或者擔心改革成本太高,有的政府官員甚至顧及自己的「位子」而不願「惹麻煩」。在以改革著稱的深圳特區,在政府和企業階層出現改革遲緩、改革心態減弱的現狀,這是深圳市的開放出現弱化的明顯跡象。
2.政府部門效率低下。無論是投資方還是普通市民都對目前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頗有埋怨。各部門配合銜接也經常出問題,增加了投資的成本。相比之下,內地城市為吸引投資而進行的政府職能改革卻卓有成效。比如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將貿易企業辦理進區手續時間由1個多月縮短到1天,把空運貨物通關速度由7天縮短到10小時以內;到漕河涇開發區投資的企業,只要對有關部門的告知作出承諾,即可獲前置審批許可證,3個工作日內就能拿到工商執照。深圳政府部門改革難以推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許多政府部門官員都是當年特區建設的功臣,這是不能不考慮的感情問題。但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不少部門和人員因為特區特權而養成的「特性」——對於部門來說,因為特權而獲得額外利益,比如前不久的暫住證問題,儘管中央已經規定取消暫住證收費,但深圳有關部門卻要挖空心思來彌補這個利益黑洞。2001年10月30日,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關於全面清理整頓外出或外來務工人員收費的通知》,主要內容是:除最高不超過5元的證書工本費外,各地對外來人口所徵收的暫住費、暫住人口管理費等7種收費一律取消。今年6月3日深圳開始恢復辦理暫住證,但人們發現暫住證比以前難辦了。辦證難的一個原因在於手續繁瑣,「門檻」太高。按照規定,辦理暫住證時必須提交勞動合同、社會保險、計劃生育、就業證、人事手冊等有關證明材料,手續極為繁瑣。有人統計,辦一個暫住證要蓋11個公章:簽訂流動人口合同要蓋2個章,查驗流動人口生育證明蓋2個章,就業證蓋2個章,深圳特區勞務工指標登記本蓋2個章,暫住戶口登記蓋1個章,深圳市暫住人口登記表蓋2個章,少一個都不行。到後來,辦證手續終於簡化了,但2002年7月9日,深圳市人口管理工作會議作出一項決定:將對出租屋開徵綜合治安管理費。深圳市公安局負責人在會上坦承,開徵治安管理費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今年深圳暫住證收費大幅下降後的虧空(《南方週末》2002.7.25)。另外,企業前往勞動局辦理暫住證事宜,勞動局提出要收取培訓費500元,對於急於辦證的人員可以先交費,憑發票可以先辦證……總之,圍繞暫住證的故事沒完沒了。對於一個財政收入在全國位於前列的經濟發達城市,卻一直斤斤計較於暫住證費用不放,難怪網上有人為深圳感到「臉紅」。在深圳,暫住證收費不但關係到深圳市公安、勞動、財政、人事、計生、物價、社保等7個部門,而且還圍繞「暫住證」和邊境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下產業,比如代辦證件、出入關口的「帶路」、派出所「查證」、收容所「收留」以及從收容所「贖人」等(見人民網強國論http://bbs.people.com.cn/cgi-bbs/ReadFile?whichfile=5588834&typeid=14):2000年八旬老人袁文散步被收容,當事人憤而起訴但一審判決敗訴(《民主與法制時報》2002.3.19);2001年10月19歲一少女到深圳求職因沒有暫住證而被送進了收容站,在收容站卻被陌生人冒領成了「人質」,慘遭凌辱(《北京青年報》 2001年10月31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47/20011031/594118.html)……所以人們說,這兩年內地正在補改革開放的「課」,而深圳的政府和企業卻在補內地過去的「課」。這所有這些,不但已經嚴重損害了深圳的城市形象,同時使其投資環境趨於低劣。
3.治安環境日趨惡劣。離開深圳到外地工作的人,每每說到深圳的治安都會帶著一份恐懼。只要去東門步行街走走,或去深南中路天虹商場的天橋看看,可以叫你大吃一驚。這樣在深圳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方面路上不斷有查暫住證或邊境證的,不斷有「三無」人員被車押走,而另一方面卻是小偷橫行,磚頭黨、摩托黨肆虐。2002年7月19日上午九時,在國貿大廈對面的深房廣場發生持槍搶劫血案(南方都市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gdtodayimportant/200207200227.htm),這時深圳打「兩搶」戰役剛受到表彰和嘉獎不久。沒有良好的治安環境,如何能吸引投資和人才呢?
4.城市環境捉襟見肘。近年來深圳先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聯合國人居獎」等多項榮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城市總體規劃獲得了國際建協「艾伯克隆比爵士榮譽獎」,這是一個含金量頗高的獎項,它不是對某一單項的獎勵,而是對深圳20年城市建設成就的一個充分的肯定。但是,對深圳比較瞭解的人卻會感到迷惑:人民河及深圳河位於深圳市中心,但多年來一直臭氣熏天;作為一個新興城市,深圳交通卻非常擁擠,「未老先衰」(不能說這個新興城市沒有規劃好。深圳城市規劃與道路設計從一開始就從行車角度考慮的,因此各大賓館、會議場所以及寫字樓等開車進出都很方便,但要步行過去卻是難以摸著門的,所以深圳適合有車一族而不適合步行一族,但沒有想到的是深圳現在車滿為患。據說現在有人提出解決方案,即把深南大道上的公交大巴數量減少,與其他城市優先發展公交相比,深圳此舉讓人大跌眼鏡,著已經不是「頭疼醫頭,腳痛治腳」了,而是「頭疼醫腳」);深圳文化休閒場所有限,無論是週末還是平時深圳書城人滿為患,但書城居然因此被評入深圳十景,這只能更被外人一哂了;名為瀕海城市,但全市只有一個免費的開放型海灘大梅沙,而且距離市區遙遠……最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違章建築在這個國際化花園城市幾乎無所不在!目前深圳有四十多萬棟農民違章建築房屋,而且有?

遲到的覺醒
『如果說,前20年深圳在建設和發展方面處於領跑者的位置,那麼,今天深圳面臨的是群雄環伺、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局面。如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黃麗滿所指出的,深圳不可能再有政策優勢,地緣優勢也有很大的弱化,生活指數、商務成本都比較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感。』
『放眼國內外,且不說遠處的「京津唐」和「長江三角洲」,就在周邊,新一輪城市競爭已經打響。與深圳毗鄰的東莞飛速發展,由一個20萬人口的小城市迅速發展成為加上外來人口幾近數百萬的大城市。不用說廣州,要不了多久,有人預測東莞就有可能與深圳並駕齊驅。』
上面兩段文字出自2002年11月01日深圳特區報「學習貫徹市委市政府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述評之五」,顯示深圳現在已經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與危機。十幾年來深圳一直籠罩在特區的光環下,一直認為自己扛著「特區」的大旗走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前列,但到現在危機來臨時才發現周圍已是「群雄環伺」。顯然,深圳現在已經不再向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看齊了,而開始與蘇州、青島、大連等城市相比較。顯然,與前幾年好高騖遠的目標和口號相比,現在的定位要實際得多。最近,深圳市領導考察江蘇、上海等地之後,開始借鑒上海、蘇州的發展經驗,但深圳市在宣傳上顯得比較低調,這是深圳新一屆領導班子的特色。
蘇州,江南歷史名城,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上一直乏善可陳,但近幾年卻發展迅猛,GDP已經超過重慶,位居全國前十,城市競爭力也排在全國前列,引進外資數量還一度超過深圳……而這一切都是在默默無聞中實現的,到現在我們都很少看到有關蘇州的宣傳報道。從地緣經濟的角度來看,深圳和蘇州非常相似:面向國外時,它們都被一個超級大都市阻礙,上海和香港;面向國內時,它們鄰近還有一個區域中心城市,南京和廣州……與此相似的還有杭州。現在蘇州的工業園搞得有聲有色,杭州也在逐步發展成為上海的後花園,它們沒有被上海的光芒刺傷,反而卻顯出異樣的光彩。深圳,是成為香港的後花園,還是又一個「蘇州」?也許兩者結合起來,才是深圳的未來。
遺憾的是,神女有情,楚王無意,長期以來香港一直對深圳警惕心有餘,而合作力不足。例如當年香港要搞創業板,深圳方面提出可以把香港的創業板設在深圳,以節約資源,合作發展,但是香港方面不置可否。其他如24小時通關問題,西部大通道等問題也是如此。不過,現在情況好一點,因為香港的競爭力也在下降,經濟持續不振,如果不與深圳擴大合作則其優勢將喪失殆盡。
總之,香港與深圳,交則泰,不交則否。

深圳,今夜我把你拋棄
2002年11月10日下午,深圳體育館。中國足球甲A聯賽深圳主場,深圳平安隊在這裡迎接天津泰達隊的挑戰。
我向來認為中國足球沒什麼看頭,但那天還是去看了比賽,主要是為了球場放鬆一下,適當發洩一下。在深圳去看球賽的人多數也報有這種目的,畢竟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太緊張。
然而,那天的比賽比較沉悶。深圳平安隊雖然佔據主動,但幾次射門都無功而返。對於我來說,哪邊進球都可以,儘管我一開始為看球賽選了一個立場,站在深圳平安隊一邊。不少人看球也是這樣的做法,但也有為難的時候,比如,來自天津的深圳人看這場比賽,就可能不知道自己該為哪一方加油。深圳是個年輕的移民城市,這些移民遠未形成對深圳的認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深圳人的失落和迷茫更是顯而易見的,大家更願意以原籍來表明自己是哪裡人。對於那些沒有深圳戶籍的人群來說,對深圳更沒有歸屬感,在球場上的茫然就很自然了。在生活與工作中,人與人之間人情味之缺乏使初來乍到的人無法忍受。寫字樓裡大家各忙各,下班各顧各,所謂「我的生活與你無關」。《我的生活與你無關》是「深圳人寫,寫深圳人」的小說,上市時在深圳賣得很火爆。深圳人在宣佈「我的生活與你無關」時,同時也承認「你的生活與我無關」,這種現代意識顯然很符合商業社會的需要,但在深圳表現出一種極端卻讓人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殘酷與冷漠,比如你到一家公司給他們裝機,忙一天也不會有人管你是否喝水吃飯,同事之間不是公司組織活動極少可能一起出去培養感情的。大概是可以經常公費消費的原因,大公司大企業的集體活動會多一點,但人情關係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在這個社會裡,孤獨與落寞隨時會向你襲來,輕則如浮萍流水,不知何所蹤,深則如孤魂夢遊,遊蕩在一個慾望的空間……這就是深圳人對深圳的距離感,從上到下幾乎都存在。這種感覺有如深圳市政府門前的那頭老牛,拚命向前拉,拉的卻是一個沒有根基的大樹墩——恐怕雕塑者沒有想到,這座暗含深圳精神的「孺子牛」雕塑竟然成了今日深圳心態的真實寫照。
深圳平安隊終於在傷停補時階段獲得一個點球,平安隊在最後一分鐘灌進對方一個球,全場歡呼雷動。深圳平安隊今年表現神勇,競技狀態處於顛峰狀態,有望問鼎冠軍寶座,然而隨著平安保險的戰略轉移,深圳平安隊也即將易主……為此,球場那頭打出了「勝也愛你,敗也愛你,離開深圳不愛你」的巨型橫幅,是失落?是傷感?據說,健力寶可能入主深圳隊,但主場還會在深圳嗎?對此,深圳球迷一臉茫然。因此,即使深圳隊奪冠,對於一個深圳球迷來說,其興奮會達到極點,但其痛苦也將如墮深淵——如果平安隊拋棄深圳!
與球迷比起來,一般深圳人的失落與迷茫雖然沒有那麼強烈,但卻隨時溢於言表。在上下班擁塞的路上他們會這麼想,在密匝匝的接吻樓裡他們會這麼想,在繁忙的洩漏裡他們會這麼想,在視野開闊的蓮花山上他們更會這麼想……當去上海的朋友打電話過來描述浦東時,我在這麼想;當有朋友要去西安發展時,我在這麼想;當在深圳的同學朋友聚會熱烈談論上海、北京、廣州、蘇州時,我不再這麼想。深圳,難道今夜我要把你拋棄?
蓮花山下,依舊的車水馬龍,流光異彩。
蓮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如炬,健步如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