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2012.06.13Part2[馮煒光的投名狀,三元悖論,任志剛促脫聯匯,白鴿南區叛變,世界經濟令人擔心]

馮煒光的投名狀,三元悖論,任志剛促脫聯匯,白鴿南區叛變,世界經濟令人擔心

2012年06月13日
主持:蕭若元,靳民知,Jessie


馮煒光 求變下的梁振英時代 2012年04月10日
「梁振英是狼,是西環治港的象徵,我們一定要反對他!」「豺狼當道,港人憤怒!」「寧要共產黨,不要地產黨!」「香港須要改變,所以我們支持梁振英。」

梁振英最初由廣泛認為是「陪跑」分子,到今天戲劇性當選,市民有各種不同解讀,哪個解讀正確,只有留待史研判。但梁的上台代表了兩個重要改變。

第一個改變是,北京放棄與香港大地產商的結盟。回歸以來, 「北京+大地產商」的結盟,可說是由來已久;但自胡錦濤2002年上台之後,胡已沒有像他的前任江澤民一樣,不避嫌地跟香港大地產商過從甚密。今次四大地產商以雷霆萬鈞之勢全力押注唐英年,甚至到了最後關頭仍公開宣稱挺唐,這種等同跟中央政府角力的行為,是不諳中共黨史的表現。

地方主義中央害怕

中共建國之前至今,都十分忌憚地方主義,因為中共建國之前,中國是在軍閥割據下的一盤散沙,中共幾經辛苦才建立一個團結的國家,形成「全國一盤棋」;四大地產商全力挺唐英年等同告訴中央,香港是他們說了算,而唐的民望又始終遠遜於梁振英,這豈不是等同香港失控,拱手讓給大地產商?

第二個改變是,香港人渴望改變,渴望一個有能力的特首來為香港帶來希望。

董建華的議而不決、曾蔭權的hea,都令港人尤其是中產者深惡痛絕,梁的專業形象,而又不為大地產商所喜,反而令港人更傾向梁。筆者注意到,各個民調以至二十多萬人參與的香港民意調查計劃,梁都是最高民望的。

雖然梁在最後一周民望不斷下滑,但誠如一句政界名言: 「選舉贏一票也是贏」。筆者認為倘若3月25日是普選的話,梁仍然能以些微多數票勝出。由去年區議會選舉到今次特首選戰,筆者觀察到香港民心正在改變,他們開始厭倦香港只能在泥淖中打轉的情況。

他們會認為,不錯,香港確是沒有民主,也有深層次矛盾,也有貧富懸殊,但光是慷慨激昂地表達意見、把外傭變成另一個「莊豐源」,好讓十年後的外傭變成今天困擾香港的「雙非孕婦」,便能解決香港的問題嗎?

在這兩個重大改變的大環境下,香港未來特首應如何回應港人訴求?筆者認為有六件事必須處理。

一、盡力凝聚各方。

香港精英階層因為特首選舉而出現嚴重撕裂,梁宜學習中共建國初期跟內地民主人士分享權力的做法,吸納一些高調反對他的建制人士到管治團隊,以至一眾重要的諮詢委員會,這可以表現梁的大度形象。

梁當選後落區到觀塘時,主動找陶君行一幕,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在4月1日遊行前夕,到深水埗一幢沒有電梯的舊唐樓與居民對話,顯示自己虛心聆聽民意的形象;梁能否把鏡頭前的行動轉化成惠民的政策,大家且拭目以待。

二、擴闊政治市場,培養更多政治人才。香港政圈充斥着「老人政治」,連天天被我們罵的中國共產黨都快要更新換代到第五代領導人了,由1989起計至今,中國也換了兩代領導人,但香港卻仍然由當年那批人主導,難怪香港政壇日趨激進,因為年輕一代和中生代實在很苦悶。梁若要成為2017年的普選出來的特首,便要在未來五年大力開拓政治空間,培養政治人才,改變香港的政治氛圍。

地產霸權應予遏制

三、盡快部署2016年和2017年的立法會和特首選舉安排的工作。梁要掌握上述的民心轉變,小心把握香港人「不希望與中央關係過分緊張,但又渴望民主」的微妙心理,在中間取得巧妙平衡。但香港政改方案最關鍵一步是,能否拿到立法會三分二的同意,這便與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結果息息相關,環環相扣。

四、處理好香港經濟拓展的問題。香港實在不能只倚賴金融和地產,這兩個行業對香港社會的「滴漏效應」也不明顯。梁曾留學英國,對當年英國經濟飽受工會蹂躪的日子,缺乏彈性、「只懂分配,卻不着眼把經濟餅做大」的情況應有深切體會。梁要有戴卓爾夫人的魄力,把香港經濟帶回高速發展的軌道。

五、要關心香港壟斷橫行的情況。在地產霸權幾乎壟斷香港所有賺錢行業的情況下,香港經濟增長緩慢,貧富懸殊異常嚴重,買樓人士尤其是中產者不斷遭到地產商肆意剝削、誤導和欺負——地下當平台、二樓當五樓,屯門新樓抬高至萬三元一呎、租金狂飆,以致板間房、劏房遍地等。地產霸權不收斂,不受遏制,香港只會沉淪下去。

六、引導香港人多從國際角度看香港問題。港人雖以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自傲,但港人看政治從來不以國際角度考慮。今次梁一當選,美國駐港領事館立即致電祝賀和肯定,這說明「國際一哥」其實是很關心香港的;反過來,中央政府也很擔心香港是外國政治勢力試圖遏制中國崛起的舞台。

恰巧香港部分政圈中人對美國趨之若鶩,美軍侵略伊拉克近十年、近日在阿富汗殺害十七名無辜平民,香港政圈從不譴責。這在中央眼中是瓜田李下,水洗不清。香港人雖然對中共的專制霸道沒有好感,但不至於希望成為外國人遏制中國崛起的馬前卒。梁宜把握這種心理,讓香港在政治上也能為中國內地作正面貢獻。

梁雖被譏為「三低特首」,但香港民心思變,如梁能展現執政意志,真心進行政制改革,輔以政治手腕,梁也許能真的能為香港帶來改變和希望!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2012年4月10日
====================================================
組五司十四局 振興港府管治 經濟日報2012年5月4日 欄名:管治新篇
撰文:馮煒光 中產動力主席及南區區議員

梁振英先生未上任便面對不少考驗和風波,以合約形式聘請陳冉小姐當項目主任便是最近例子,更大的考驗來自能否說服立法會通過撥款,讓新政府能在7月1日上任時能順利開設五司十四局。

新政府多考驗 未上任迎挑戰

先說陳冉小姐事件,支持和批評雙方論據都紛呈在各大媒體,候任特首辦公室主任劉焱小姐在上周日的城市論壇時舌戰各方。她那種「禮貌而堅定、溫婉但有力」的表述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筆者想指出陳冉小姐獲聘的風波,其實反映了香港人對內地情況並不理解,也似乎不太願意去理解,表達出來的只是對中共會破壞香港的一國兩制的憂慮,但光是恐懼無助香港去面對中共這個龐然大物。

以陳冉小姐的前共青團成員(因為據報道,陳小姐已多年沒有交團費)背景為例,參加共青團是內地絕大部分中小學生的必然之選。因此要求在內地讀書的尖子不曾參加過共青團,實在有悖國情。但共青團也絕不是如一些評論所言︰只是一個社交文娛組織。

陳冉獲聘淪箭靶 僅茶杯風波

現時中共高層份屬共青團出身的便有胡錦濤、李克強、劉延東、李源潮等高層,此所以中共政壇有「團派」之說。但因為共青團高層躋身中共高層便把陳冉小姐說成是「以共青團成員身份干預港人治港」,似乎站不住腳。

因為陳冉小姐做的是一份合約工作,任期只到今年6月30日,再者陳小姐的職銜是項目主任,不是問責局局長或司長。若論職位的重要性,立法會主席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的權力和影響力大得多,而現時的主席曾鈺成議員和局長曾德成昆仲,他們都被指為份屬資深的中共黨員,而且他們都沒有正面回應。

資深中共黨員和已多年不交團費的共青團成員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曾氏昆仲在出任權力大得多的公職時,並沒有引起公眾反彈,也沒有在過去5年時間裏讓港人覺得處事不公;兩者相比較,評論似乎太「厚愛」陳小姐。難道評論界會認為反擊能力愈低的人愈好用作箭靶?

相對新政府能否順利組成,陳小姐的風波只是茶杯裏的風波。現時已是5月初,梁振英先生在競選時便已提出要重組政府問責團隊,公眾和政圈以至傳媒都有所聞,只是當時大家都不太看好梁先生能當選,只視為他一家之言。時移勢易,梁先生從大落後變為成功當選,他的一家之言到了要實踐的時候。在這個當口,立法會要求就設立五司十四局諮詢公眾。

勿蹈議而不決 須顯執政意志

本來就影響公眾的大事作諮詢是香港的慣例,但以香港一般諮詢程序沒有兩三個月做不來,那麼五司十四局如何趕及在7月1日就任呢?如果不能就任,新政府又如何服務香港市民呢?在這未來一個半月裏(因為籌備需時,不能等到6月30日才敲定),如何處理好這件事,又如何令即將競選連任的一眾立法會議員不會因為此事而失分,端視他們的智慧。

梁先生由宣布參選特首時不被看好,競選時屢傳曾被中方高層多次勸退、到成功當選都充分顯示他迎難而上的精神。陳冉風波好、五司十四局的組成好,都是顯示他執政意志的機會。香港人經歷了董先生的議而不決、曾先生的「hea」而不行,極需要一位敢於迎難而上、敢闖敢幹的特首去帶領香港人面對各種挑戰。

過去百多年來,香港人都勇於嘗試,敢於開拓,才讓香港由只有數塊石頭的漁港,變為一個製造業基地,及後又一躍而為亞洲以至國際金融中心,筆者看不出為甚麼我們不能重拾這份祖輩的精神,大膽開拓,讓香港更上層樓?(標題為編者所加)
====================================================
迫特首表態 有違多元民主 經濟日報2012年06月12日 評論
撰文:馮煒光 中產動力主席/南區區議員

一生堅持平反六四的湖南民運人士李旺陽先生離奇死亡,引發周日(6月10日)逾二萬港人上街,要求為李先生討回公道。

筆者對李先生的崢崢風骨充滿景仰,對李先生的離奇死亡表示悲憤;也對逾二萬香港市民的周日行動表示尊敬,當然穿着黃衣並寫上疑似候選人名字的一群除外,畢竟不應借用這個場合來宣傳自己,這是對李旺陽先生的不敬。

筆者更感興趣的是:媒體不斷要求候任特首梁振英先生對此事表態。作為一個公關顧問,筆者想到三個事例。

若上海市長評香港 怎麼樣

第一個是2010年1月29日香港馬頭圍道塌樓事件。倘若事件發生後一位上海市民在網上寫道:「這件事導致4位香港人死亡,特區政府雖然在事發前半個月曾對該樓宇發出修葺令,但還是避免不了慘劇發生。這事充分顯示了特區政府對建於50年代樓宇的巡查,有改善空間。上海也有不少建於50年代的樓宇,有關部門應引以為鑑。上述純為個人意見,有感而發而已。」

必須強調上述只是一段虛擬文字,但由於現時香港和上海資訊這麼流通,上海網民注意到這事也不希奇;真的有上海網民這樣評價香港,大家可能會搖頭,說特區政府太差勁了,給內地網民竊笑了。但倘若(注意是:倘若)這位內地網民原來有名有姓,他原來姓韓名正。香港人反應會怎樣?香港人一定說:你韓正好好當你的上海市長便算了,為何以個人身份來評論我們香港的事呢?

日本大使難發表 違國策言論

第二個事例是: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最近對英國媒體說,倘若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收購釣魚台島計劃成真,那將會替中日兩國外交關係帶來嚴重危機。此話一出後,日本政府隨即駁斥。這位在1960年代是學運先鋒的丹羽大使,最後在上周五(6月8日)由其上司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向外表示,丹羽大使已經向外務省道歉。

據媒體報道丹羽大使今年73歲(生於1939年1月),出任大使前是日本著名商社伊藤忠商事的社長,可謂耄耋之年,又名成利就,無欲無求,由此可見丹羽先生應不會為了大使薪金而委曲求全。丹羽大使是中國通,1980年代便到中國做生意,見證中國的發展,他的反對收購釣魚台島的發言,相信是他個人對日本外交發展的肺腑之言;但他既然是大使,便不能公開發表和日本國策不同的言論。

筆者作為愛國的中產者,當然不會容忍日本政府侵我國國土,也歡迎丹羽大使的良心之言;但也明白他作為大使,有些個人言論和感受,很難公開講。

擁行政權力 角色規限顧禮節

第三個例子是美國的數以千計駐外大使。美國電影一向把美國人塑造成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人,實事求是,不會昧着良心去坑害人。這便是文化的威力和魅力,故此香港實在有需要成立文化局,對外展現自身的文化魅力。可是一貫實事求是的美國人尤其是駐外大使,從來沒有就伊拉克為甚麼找了近10年都沒有找到大殺傷力武器而公開置一言。以美國媒體的自由開放,倘若任何一位美國駐外使節公開評論前布殊政府的伊拉克戰爭,美國媒體斷不會把這「和諧」掉,但過去近10年,一點聲音都沒有。這是為甚麼?因為作為行政機關的一部分,是有Protocol(禮節)的,擁有行政權力的人縱使有個人意見和感受是不應該隨便公開表達。否則整個行政機關便不能運轉了。

第一個例子讓筆者明白,我們不歡迎韓正先生公開評論我們(如有),反過來我相信內地地方政府也不希望我們的候任特首梁振英公開評論他們。第二個和第三個例子告訴我們,政治尤其是行政機關是講究禮儀的,掌握權力的人沒有所謂個人意見,也沒有權利隨便公開表示個人意見和感受。這和立法機關不一樣,議員是為人民發聲,議員不享有行政權,發聲不一定會衍化成行政決定。

所以我們常見到美國國會議員大罵中國,但不會演變成外交風波;但若這個議員給奧巴馬委任為大使,不管他/她是否派駐中國,他/她便不可以隨便批評中國,因為他/她已是行政機關一部分了。

走筆至此,筆者希望香港不要再出現這種要求行政機關「人人表態,人人過關」的情況再延續下去,這其實有違民主多元的精神。在開放多元的社會裏,每個人都有不同角色,最重要的是如白崇禧將軍所言:仰不愧天!(標題為編者所加)



三元悖論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possible_trinity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