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8日星期六

2006.02.16 Part3 [ 香港民主進程,禁煙問題,解說王勃《滕王閣序》,管制馬拉松,再說因果 ]

香港民主進程,禁煙問題,解說王勃《滕王閣序》,管制馬拉松,再說因果

2006年2月16日
主持:蕭若元、梁錦祥、陸傑、梁國雄(長毛)


滕王閣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于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倡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王勃生平簡介: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六歲便善寫文章。人稱神童。據說 約十五歲時被薦於朝任職。後因寫文章得罪權貴而被革職。約二十六歲時前往交趾探望家父,路過南昌,赴都督閻某在滕王閣的宴會,賦詩並作序。後在赴探親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滕王閣序》遂成為他的“絕唱”。

補:王勃簡介
  (650-676),出身望族,隋末大儒王通子孫。少聰慧,世人目為神童。詩多抒個人情志,亦有抨擊時弊之作,工五律五絕,清新自然, 初踐革新詩歌之意。合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稱“初唐四杰”。以王成就最高。據說當時鎮守南昌都督閆某,重飾滕王閣後,重九大會賓客,著婿備文以裝即興創作 衒耀賓客。及讌會,閆請客作,知情者皆知趣推辭,王不知天高地厚,接筆自寫,閆大怒。惟唐人胸襟不窄,及王寫就“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閆驚 服。《滕王閣序》雖不為詩,實為詩味醇厚之散文詩。文末以詩收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帘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有論王常行走李唐王族間,該熟知滕王其實未死,加滕文不太可能出自青年之手,疑後人作。實“閣中帝子今何在”並不實指滕王已逝。而王早慧加少年老成,加其前因文被革,文氣若曾經滄海之老者亦無不可。


ref: 風蕭蕭講滕王閣序
http://shiushiupod.blogspot.com/2005/10/20051020-part3.html


逍遙遊 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 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於志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陞遷,後來隱居耕田。桓帝時,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於家。事見《後漢書·孟嘗傳》。關於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穀物,沿海出產珍珠,由於前任太守貪污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阯郡內。孟嘗到任,革除敝端,遷離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後遂用「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而復還或物失而復得,對其人或其物有稱美之意。



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