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4日星期五

2006.02.23 Part2 [ 評李柱銘文章,如何取得民意,公民黨,中國外匯儲備,國企,四眼佬3G ]

評李柱銘文章,如何取得民意,公民黨,中國外匯儲備,國企,四眼佬3G

2006年2月23日
主持:蕭若元、梁錦祥、陸傑、梁國雄(長毛)



以民為本 非以「民調」為本 李柱銘

不能把民調當成施政的靈丹妙藥。

從新聞報導中,我們經常都會讀到或聽到形形色色的民意調查(下簡稱為「民調」),而傳媒往往都會把民調塑造成量度政府政策和施政得失的工具。在傳媒的高舉下,近年民調 結果不僅招來公眾的注視,還備受聲稱要「以民為本」的中央與特區政府的重視。去年七月,曾蔭權首次以特首身份出席立法會之時,已經表示他施政的綱領及優先次序,均是建基於中央政策組的民意調查和分析,再加上其後的政改公關戰,足見曾特首對民調 的定位,而這或許是源於中央對民調的重視。早前曾有報導指出,○三年「七‧一大遊行」後,中央在特區成立港澳研究所,其任務之一,就是收集和分析民調數據。而事實上 ,透過近年中央政府的一些「及時」行動和政策,的確察覺到中央甚為重視民調的結果。例子如「曾上董落」,據悉也是由於前特 首董建華民望長期低落,故中央便找來民望高企的曾蔭權取而代之,挽救弱勢政府的局面。除了特區事務,中央在處理地方問題時 ,亦非常看重輿論的取向,去年底廣東汕尾武警開槍射殺農民事件,引起媒體廣泛的關注,中央即時要求地區政府要處理好「群眾性事件」,以免出亂子。這些例子說明,中央重視民調取得的數據,視之為評估官員表現、掌握民情的客觀材料,協助他們保障內地和特區的穩定。

民調雖可作為政府了解民意所趨的參考資料,但絕非施政的唯一指標。因為民調絕不能百分百的反映民意,如果民調的設計是有引導性,或是政府只選擇性地發布部分對其有利的結果,民調就會變成塑造民意、玩弄民意的工 具。昔日的港英政府,以至特區政府都深明此道,曾透過「精心設計」的民調,從市民那裡取得他們需要的答案,挾民意向立法(局)會施壓。另方面,民意本身亦難於掌握,有一英文諺語說:「民意猶如脫韁之馬。」民意是會因應社會形勢轉變而驟變,甚至逆轉,故此,過度側重於民意來釐訂施政方針或政策,就會令政府的角色由主導變被動,政策朝令夕改,導致社會不穩。

由此看來,中央與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以民為本,絕不可單靠民調來體現。那麼,究竟以民為本的目標怎樣才可以達到呢?

於特區而言,我認為「以民為本」是必須透過民主制度來體現,因為普選讓市民透過手上的一票去決定誰當領導人,而一個由市民選出的特首,便自必然會向市民負責。一個負責任的特首,必須具有廣闊的視野,是一個有理 想和抱負的政治家(statesman),而非民粹主義的政客(politician)。由他所領導的政府,絕不會事事依賴民調作決定,在必要時他會擇善固執,勇於承擔力排眾議的後果;假如深信民意所趨有違特區的整體利益,他就要堅持己見,以其智慧作出英明的抉擇。

開明的國家領導人,如果不希望再為地方政府(包括特區)的施政而操心,就應該先讓地方政府走向民主化。當人民可自行選出地方政府領導以後,人民與地方領導的矛盾定可大大減低,於國家發展來說,必然有正面的影響。曾蔭權填寫參選特首的表格時,報稱其職業為政治家,但英文卻是politician,期望他真的是一個對香港有承擔的statesman,而非一個立場隨民調所反映的「民意」搖擺、只著眼於連任的政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