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星期五

2013.01.11Part1[人網新office,南周餘波,習總是現代張居正?,戶籍改革]

人網新office,南周餘波,習總是現代張居正?,戶籍改革

2013年01月11日
主持人:蕭若元,靳民知,Henry,Cherry


執政者應善待媒體 而不是忽悠擺平媒體
2013年01月11日中國青年報

當一起突發事件引致事態擴大、衝突加劇或者公眾心頭的疑慮堆積時,原本需要一場良性互動來化解矛盾,但一些部門似乎沒能清楚地意識到互動的迫切性。

河南蘭考私人棄嬰收養所的一場大火,“燒”出了一系列問題,也引發了公眾的強烈關注。但是火災發生5天,作為最高主管部門的民政部遲遲沒有回應輿論關切。針對此次事件,《人民日報》記者歸納了公眾關注的相關熱點問題,于1月8日致電民政部尋求回應,結果打了15通電話,在不同的司局處室被來回“踢皮球”之後,只得到一句“領導不在”。這一過程的披露,進一步引發了輿論的不滿。

有關負責領導“這幾天身體不適去了醫院,手機也已關機”的說法,相信未必是推託之辭,但一個國家部委將自身應急能力繫於一名工作人員的健康之上,從而在一起成為輿論焦點的事件上失語失聲,失去及時回應、引導的能力,卻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並且,這種被“踢皮球”的遭遇也絕非個例,在不同新聞事件中,面對不同部門,不同媒體的記者多有類似經歷。

在公眾等待有關部門的權威說法之時,有關部門選擇敷衍、推託、拖延或充耳不聞;在社會期待圍繞焦點事件有一場良性互動之時,有關部門選擇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強硬的“堵”、“壓”手段來應對,這樣的事例近年來時有發生。深究這種應對失措、非良性互動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有態度和認識問題。

當下,媒介發展一日千里,如何認識媒體、對待媒體,已成為執政者執政素養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早已告別“一報兩刊”時代,全國成千上萬家報刊,不僅僅是量的增加,更有質的演進。尤其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跨入社交媒體時代,網路的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和參與性、互動性的增強,極大地改變了媒體環境。怎樣適應這樣一個全新的媒體時代,理應成為必備的執政能力。如果在一個“人人都有喇叭”的時代,還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維來應對的話,會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劇。

新聞工作者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溝通者;新聞媒體也並非心懷惡意的搗亂者,而是執政者與公眾交流、溝通、互動的有力平臺。說到底,怎樣對待媒體和媒體從業者,關係到怎樣對待公眾。善待媒體,是現代治理的應有之義,不僅關乎執政能力建設,更關乎執政倫理。

善待媒體,不是應付媒體,也不是利用各種純熟的公關技巧來“忽悠”媒體,更不是對付和“擺平”媒體,而是懂得尊重媒體,尊重新聞規律和傳播規律,充分利用好媒體這一平臺,與公眾和社會進行良性互動。

輿情並非“敵情”,民意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視民意,是在矛盾出現時缺少良性互動和溝通機制。

只有溝通才能達成理解,只有對話才能增進善意,只有互動才能促進共識。良性互動是凝聚執政資源的必需,理應成為治國理政的共識。

好在,1月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網上,以問答形式,由“有關負責人”公開回應了河南蘭考火災事件。雖然有些姍姍來遲,但畢竟是互動的開始。a





群眾利益 改革發展穩定的結合點
2013年01月10日 人民日報

改革是最大紅利,但如果「紅利」難以體現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就會喪失動力。發展是硬道理,但如果發展損害了群眾權利,「硬發展」就沒道理

異地高考方案引發學生家長激辯,收入分配改革反覆論証修改……當改革面對的群眾期待越來越高、調整的利益關係越來越複雜時,一個更加突出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如何處理好「急不得」與「慢不得」的關係,怎樣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

「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習近平的要求,既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經驗的深刻總結,也體現了中央對當前深化改革形勢的準確判斷。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是老話題,也是新命題。「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發展才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鄧小平當年的這些論斷,指明了改革發展穩定與現代化建設的辯証關係。翻閱充滿傳奇的「中國故事」,無論是風平浪靜時,還是波濤洶湧處,改革開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夠乘風破浪,中國現代化的事業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正是由於我們對三者關係的準確把握,對「硬道理」與「硬任務」的妥善處理。

30多年後的今天,改革發展穩定相互交融的態勢更加明顯,相互作用的趨向更加突出。今日之改革,啃的是硬骨頭,涉的是大險灘,必定觸動利益格局、打破暫時平衡﹔今日之穩定,面對的是世所罕見的經濟社會雙轉型,遭遇的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疊加。步伐稍有不慎,就會引來反彈﹔方案稍有不周,就會招致不滿,需要用更加科學、務實的眼光,重新理解、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係。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這是處理好三者關係必須堅持的邏輯前提。30多年來的成功經驗已經表明,正是因為有改革推動,才實現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正是因為有發展成果,社會穩定才有了堅實的基礎。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尤需看到,我們需要的穩定,是積極的穩定。不積極推進改革,不解決問題矛盾,穩定就難以長久﹔反之,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解決好黨的建設面臨的嚴峻課題,改革就會有活力,發展就會有動力,穩定才能有根基。

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社會的可承受度,這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必須堅持的三個維度。力度不能小,改革不是修修補補,而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因此要有更大政治勇氣﹔速度不能慢,中國的現代化是後發追趕型的,加快發展仍舊是必然要求﹔承受度不能冒,總結改革漸進式推進的成功經驗,必須使改革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外圍到核心、從增量到存量不斷推進。

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發展的目的、穩定的基石,沒有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什麼事也辦不成,辦什麼也沒意義。讓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彼此協調、相得益彰,必須堅持改善人民生活這個結合點。改革是最大紅利,但如果「紅利」難以體現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就會喪失動力。發展是硬道理,但如果發展損害了群眾權利,「硬發展」就沒道理。穩定是硬任務,但穩定不是簡單的「搞定擺平」,而要在正視和化解矛盾中實現和諧,在推進各項改革中穩步前進。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出發點,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人民群眾就會對困難多一些理解,對改革多一些支持,對未來多一份信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